close
臺灣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協會理事長陳建仲表示,兩岸高校師生與兩岸學術的交流不應有政治力的操作,所謂「一中承諾書」是臺媒炒作,執政當局已經落入形式主義,政治上無限上綱,這將嚴重影響兩岸交流,也影響兩岸學生的正常校園生活。「昨天兩岸高中生打冰球卻打起來,我們感到很憂心。希望在當前政治氣氛下,兩岸年輕人不要受政治手段影響,造成緊張的關係,把彼此的差異擴大成無法彼此包容的異族,這是不正確的。兩岸學生儘管力量有限,還是要促進相互的瞭解。兩岸各有長處,年輕一代更要相互取長補短。同文同種的兩岸青年同做一個中國夢,儘管過程曲折,還是要繼續努力,推動兩岸青年的融合。不要受錯誤歷史史觀誤導。」
據瞭解,目前在臺陸生有九千多人。東海大學法律學系學生、赴臺大陸學生聯合會副會長王思源介紹説,陸生聯合會成立於2016年6月,目前有臺灣中北部18所臺灣高校的陸生會加入。陸生聯合會致力於維護陸生權益,對陸生的就業與創業非常關心。王思源建議組成兩岸同學讀書會加強學習,按不同閱讀興趣分組,邀請高校教授擔任指導老師,在書籍選擇方面提供前瞻性的見解,並通過科技手段分享收穫。受限於「三限六不」,陸生不能在臺實習,也影響未來職業生涯規劃,未來希望聯絡臺灣廠商合作,提升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
臺灣科技大學企管係學生、赴臺大陸學生聯合會副會長黎權鋒表示,兩岸學生平日相互的生活交流促進彼此瞭解,但陸生在臺灣就讀遇到的問題臺灣學生一般不太清楚。「陸生一個學期的學費相較臺灣本地生或境外生高出近一倍。陸生長期以來想要爭取的權益比如實習、健保、居留證等,也已經是老生常談瞭。在增進兩岸同學交流,瞭解彼此的同時,希望臺生能多瞭解陸生在臺的狀況。也希望豐富兩岸青年交流的渠道。目前主要是集中在青創類的活動。未來希望可以在公益領域努力,推動兩岸青年進一步的交流,比如兩岸校園的志工交流,校園的公益活動策劃競賽等。參與公益事業的經驗也利於在臺陸生未來升學方面的補差。在臺陸生的一大劣勢是缺乏實習機會,公益活動的舉辦或許可以讓陸生豐富資歷,取得認證。」
曾到北大交換學習,東海大學前學生會長、東海大學法律學系臺生李弘崑表示,兩岸大學自主交流,不能淪為兩岸局勢的犧牲品,更不能因此犧牲學生的權益。相較臺生在大陸求學有保障的情形,陸生在臺灣更像是到孤島而沒有後援不踏實。「臺灣的教育環境是臺生生源減少,陸生增加,對臺灣的大學而言非常重要。陸生在臺灣的法律認知和輔助機制方面更需要相關單位的重視。陸生在臺生活往往會遇到一些司法方面的問題,比如租房遇到惡房東,權益受損無法求償。也有陸生遇到金融方面的問題,因為每月傢裏寄生活費到臺灣被誤以為是問題賬戶而被凍結,歷時一個多月才消除誤會解決問題等。希望未來陸生有更好的學習環境。」
臺灣大學政治所碩士,郭昭巖助理季節同學表示,對陸生和大陸配偶的歧視都是基於似是而非的理由,這是不必要的,短多長恐,長遠看對臺灣反而是抽油煙機推薦不利的。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浙江省赴臺學生聯誼會會長潘浩表示,陸生無法參與一些相關專業的證照考試,但考試費用已經包含在學費之中。臺生在考試的時候,陸生隻能在教室裏自習,經濟上也遭受瞭損失,這對陸生而言是不友好的舉措。「這樣區別對待損害瞭陸生的正當權益。相關專業的證照是陸生在臺求學學業有成的證明,也是競爭力的表現。臺當局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制約陸生發展,這是難以想象的事情。所謂公平、民主體現在哪。」
東吳大學中文系臺生黃尉瑄曾到華東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交換學習。在她看來,兩岸學生需要相互理解。兩岸校園氛圍有些許差異。比如大陸有不斷電教室自習,大陸學生比較註重課業,老師也有比較嚴謹的學術風範,臺灣學生則更有創造力等。「臺灣學生比較不願意去瞭解大陸,這樣的心態需要改變。在大陸學習可以碰撞、接受很多新的觀點新的想法,而臺灣南北部的學生差異不大,這對臺灣高校而言也是一種衝擊,需要臺灣的大學去面對。」
臺北商業大學國際商務係陸生汪方懿表示,資訊不對稱造成陸生在臺學習的一些不便,也會造成一些誤解。「有一些人對大陸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二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時候。這樣的誤解完全可以避免。學校可以加大兩岸相互交流的力度,希望未來可以看到兩岸學生更好的融合。兩岸許多領域關係密切甚至不分彼此,讓兩岸年輕人理解彼此的立場與感受對大傢未來的發展也非常有利。也希望臺灣的媒體給予陸生客觀的報道。陸生希望在臺灣有一個可以健康安穩生活的環境,也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平臺與優秀的臺灣學生多做交流。」
新黨基金執行秘書孫志全以「現在對臺灣的經濟和現台灣靜電機批發工廠|靜電機|靜電機推薦|靜電油煙處理機|靜電油煙處理機推薦況滿意麼?臺灣的未來在哪?年輕人的希望在哪?沒希望的話怎麼辦,如何解決?」一連串的問題開始演講。他表示,臺灣已經很久沒有真實地討論過産業政策與方向,年輕人的出路不知道在哪。臺灣應該理性思考,不要民粹主義抬頭,要居安思危,走出「小確幸」,兩岸合作才能共贏。建議兩岸青年交流結合産業發展的部分,比較兩岸在不同領域的發展狀況,讓兩岸學生多瞭解這方面的訊息。他呼籲兩岸各領域的交流要維持正常化。
淡江大學財務金融係學生、陸友會會長許力緯説,世界日益全球化,大陸有相較於臺灣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市場,也有很多成熟優秀的産業。但是還有一部分臺灣同胞對大陸有所誤解。陸生可以讓臺灣聽見一些來自大陸真實的聲音,雙方交流之下可以糾正偏見,也可以相互學習。大陸也支持臺灣年輕人到大陸學習工作,我們也建議臺灣年輕人或許可以考慮這條更加充滿機遇甚至更加優越的前途之路。「陸生發揮著兩岸溝通交流的作用。我們希望臺灣當局和社會不要將一心求學的陸生推到不被尊重不被善待的境地。我們感謝理解我們的臺灣朋友,也希望臺灣媒體可以多聽陸生的訴求,給予客觀正面的報道。」
臺北大學企管係研究所碩士蘇恒説,「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臺灣人超過八成,但是這樣的數據都不會在電視或網路上看到,因為這對執政黨而言是不好的數字,他們一直在去中、去蔣,要塑造臺灣年輕人就是‘獨’的氛圍,但事實是我們就是中華民族,連路名也來自大陸的地名。這不是當局可以靠教育和輿論把兩岸的聯絡通通拔掉,這不可能。但媒體透露出的氛圍是臺灣仇視大陸,這是假象。臺灣過去最驕傲的是學術自由、言論自由。但到瞭今年我很憂心,臺灣已經沒有言論自由瞭。網路上充斥著綠營的網軍在製造兩岸的對立和緊張,不斷放大不好的範本,不讓其他言論進來臺灣。‘保防法’想查什麼就查什麼,越來越荒謬。所謂‘一中承諾書’問題凸顯的就是執政的無能,必須要通過炒作、對立,煽動仇恨才能掩飾執政的荒謬與無能。陸生是受害者,隻是被執政當局利用而已。臺灣人民不是這樣的。」蘇恒表示,兩岸同文同種,兩岸的未來係在兩岸青年手中。兩岸青年一定要攜手合作,中國才會有希望。臺灣學生的思想跳躍有創造力,大陸學生的研究專精,兩岸結合彼此的優點,兩岸民眾團結一心才能突破被歐美鉗制的困境。
知名崑曲藝術傢、東吳大學中文系楊振良教授鼓勵陸生説,「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對自己的未來、對民族的未來充滿希望,兩岸才有希望。兩岸的交流必須要是持續的。目前有各種雜音,但隻要有信念——我們是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不要在意雜音,就不會有困擾。
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王正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兩岸青年要相互理解、認識,融為一體。陸生喜歡臺灣而來,來臺學習之後卻遭遇歧視和不公平待遇,這可能讓他們失望,長遠看對兩岸汽車美容未來的發展不利。兩岸青年觀點論壇未來會持續努力推動兩岸青年學生的交流,搭建平臺,碰撞觀點,結交朋友,這是非常必要的。
60524E9453D0D641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